2023-02-23 16:15:23 来源:哔哩哔哩
一、新诗的诞生——五四新诗运动
【资料图】
1.胡适: A/“作诗如作文”——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。(打破古典诗的格律,换以自然的音节;以白话写诗,以白话的语法结构取代文言语法)
B/“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,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”——平民化(具体的做法:一是白描,一是比喻、象征)
《尝试集》出版于1920年3月,是中国新诗的第一部个人专集
《关不住了》——新诗成立的新纪元(一首译诗)
特点: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,大都具有“历史文件”的性质。这是其历史的局限和价值。
2.何谓“小诗”?
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,多以三五行为一首。表现刹那间的情绪和感触,寄予人生的哲理和理想,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,引起读者的联想,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。
1921—1923小诗成为“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”、“新诗坛上的宠儿”。当时被称作“小诗流行的时代”。
代表性作家:冰心的《繁星》《春水》、宗白华《流云小诗》
二、新诗抒情的爆发
创造社同人、闻一多:批判白话新诗过于直白、理性,要求抒情,表达内在的情感。
郭沫若
1.呐喊期的《女神》1921
诗歌观及艺术特色:
A/主情主义。自我、无功利个性的彻底就是时代的普泛。实践了“绝端的自由,绝端的自主”的创作主张。
B/泛神论思想。火热广袤的浪漫主义
C/惊人的想象力。①狂飙突进型:形象的壮阔、奇异和飞动性《天狗》②天真纯朴型《夕暮》自由诗体(内在韵律)——随情绪自然消长。
2.彷徨期的《星空》1923。情感有所内敛,艺术更精致、更圆熟。《天上的街市》
三、新诗的规范化/格律化:前期新月派
1.闻一多:东方唯美主义
A/理性节制情感。①客观抒情诗②增加叙事成分,新诗戏剧化、小说化
B/形式格律化。“带着镣铐舞蹈”,鼓吹诗的三美(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),提出“和谐”“均齐”的审美特征。
2.徐志摩:西化(爱、自由、美)
意象形神合一《雪花的快乐》,语言多源
字词(形体)、音节(血脉)、诗意(心脏)
诗集有《志摩的诗》1925、《翡冷翠的一夜》1927、《猛虎集》1931以及陆小曼编集的《云游》1932。
散文集有《落叶》1926、《巴黎的鳞爪》1927、《自剖》1928、《秋》1931。
小说集有《轮盘》1930。
四、纯诗与象征主义诗歌
穆木天(王独清、冯乃超、胡也频等):要求诗与散文分界,创作“纯粹的诗歌”。强调诗歌由表达到表现,破坏习惯的语言规范,追求陌生化。——贵族化(与新月派的异同:都反对白话与滥情,但更追求客观)
1.象征主义
A/一个流派:强调主观、个性,以心灵的想象创造带有暗示和象征的形象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。形式上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。(隐喻性、延展性)
B/一种思潮:创造病态的“美”,表现内心的“最高真实”,运用象征暗示,在幻觉中构筑意象,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。
2.技法:波德莱尔“契合”论,诗人要听懂花的语言;兰波的通灵(外是人与自然的合一,内是通感、自我浑圆);魏尔伦诗的力量在暗示、不确定性;马拉美强调语言的重要性。回到语言本身:以文字显示过程性,在有限的心灵活动中显示精神的无限性。
李金发1900-1976:广东梅县人,1919.11赴法。1921入第戎国立艺术学院专攻雕塑,半年后转入巴黎国立艺院,始看法文诗,喜欢颓废派波德莱尔和唯美派魏尔伦。有诗集《微雨》(1925)、《食客与凶年》(1927)、《为幸福而歌》(1926),第一个把西方雕塑引入中国。曾被誉为东方的波德莱尔。又被讽“诗怪”。
3.特征:以李金发为例
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,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。
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,表现微妙的情境。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、出人意料的安排和组合,使之发生新的含义。堆砌辞藻
③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。
④十分强调音乐效果,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,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。
作品充满梦幻、颓废、忧伤、颓唐的世纪末情绪
五、早期无产阶级诗歌
革命工具,提供理想。绝对平民化,由个性回归集体。蒋光慈
六、小结:新诗的形态--尝试诗、浪漫自由诗、新格律诗、象征诗。